郭延庆谈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预防不管事管

行为矫正 来源:用户投稿 收藏

  普通百姓之对于儿童的行为管理,多兴于“问题”而止于“问题行为”,以至于“问题”积重难返,成为挠头、顿足、无奈、空愤懑的难题。

  本章“预防问题行为”之首节,打出“不管是管”的口号和旗帜,其意旨就是为了正告大家,不要眼睛里总是儿童的“问题”,不要动不动把一切都看成“问题”,即使看出点什么“问题”,也不要动辄“制止”、“批评”、“教育”,以“管理”为能事。

  为什么

  事事都管,有四个恶果:

  其一,反正事事都有人替“我”想着,“我”就不必劳神、更不必费心去安排,去计划,或者提醒自己做任何事情,“我”需要的就是抓紧一切机会做自己愿意却被别人管着的一切事情,因为这个事情倘若不逮着机会就做,就可能没有机会去做。

  其二,本来“应该做”,“主动做”的事情经过“事事都管”变成了“被迫做”和“为别人做”;本来应该“缓做”、“少做”甚至“不做”的事情经过“事事都管”变成了“必须做”,“马上做”,“时不我待地做”,甚至“总是在做”。

  其三,因“问题”而管理,可能在管理的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如果这些问题行为最终终止了对“问题”的管理或者拖延了所管理的“问题”,则“问题行为”将被强化,以至于最后被管的“问题”成了管不了的“问题”。

  其四,事事都管会使得被管理者讨厌、憎恨和想尽一切办法逃避或者躲避管理者。如果在管理的过程中还使用了暴力的手段,还可能促发被管理者以暴力反制管理者。

  不管为什么是管?

  不管是管基于如下几个理由:

  其一,他律弱化,自律强化。以管理儿童终止玩电脑而去写作业为例。事事都管的管理者有两件事要去管:催促他关电脑,督促他写作业。这两件事情对这位事事都管的管理者都不是简单动动嘴就能成功的。不催不促他不会有关的行为,不督不促他不会有写的表现。也就是说,本该他一个人自律完成的事情,需要额外耗上一个人全程陪着,而且不仅仅是陪伴而已,还要催、督、促。

  管理者为何要催、督、促?

  因为完成作业是学生的使命?因为长时间玩电脑对眼睛不好?因为怕玩物丧志?因为老师会批评家长和儿童?……管理者可以举出万千理由这样做。

  问题在于,管理者是怎么知道这些理由的?哪些经历和经验促使管理者有了这万千的催、督、促的管理理由?被管理者是否也具有同样的经历和经验?如何让被管理者拥有获得这些理由而必要的经历和经验?

  在应用行为分析中,人类行为的习得通过两个途径:经由规则指导而获得(rule governed behav[NextPage]ior);条件与机会塑造而获得(contingency shaped behavior)。后者是基础,前者是捷径。抄近路的前提是必有一定的实际或者实践的经验(或教训)为基础。

  他律减少或者弱化,自律产生的“条件和机会”(contingency)就会增加。长时间玩电脑以后产生的空虚感,作业一堆还没有开始的头痛,想到明天交不上作业的惶惶不安,夜已深人已困却不得不点灯熬蜡地苦楚……几乎与万千管理的理由同样多的“条件和机会”(contingency)促使他产生自律的行为。但是,这些“条件和机会”(contingency)却因为一个事事都管的管理者而不复存在。所以他律加强,自律必弱;他律减弱,自律比加强。

  其二,不管是管,意在保持管理的效率。事事都管,反过来说就是事事都没管好,或者被管理者事事都不听管。管而不听,则管理效率必然下降,管理效率越低,则管理的权威越被损耗。管理却没有结果,是非常消耗管理效率的,管理效率的低下也就直接降低了管理的权威。而不管理,虽然没有增加管理的权威,但也并没有降低。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不管是对管理权威或者管理效率的一种储备。

  要管的问题很多,随时随处都能发现需要管理的问题,无时无刻不会产生管理的动机和欲望。发现并管理问题,似乎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发现了问题却要忍着不管,就不是一件可以轻松对付的事情了。不管需要能忍得住,放得下的定力和本事。不管的本事,不管的好处,都是需要刻苦努力才能得到。


免责声明:1.凡本站注明“来源:长沙开音”所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本中心所有,请务随意转载,; 2.凡本站转载内容如有涉及侵权,请与站内联系方式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0 条评论

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