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与遗传学因素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而且严重的发育性障碍,其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最初认为是由社会心理学、心理动力学原因所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科学研究,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儿童孤独症是由多种生物学因素所致的一种神经精神发育异常综合征。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传学、病毒与免疫学、神经生物学、脑影像与脑电生理学、围生期因素和社会心理学等方面。
第一节 遗传学因素
一、孤独症与遗传学因素Kanner(1938)最初所报道的11例孤独症患儿都是在出生后不久就显示出孤独症的症状,因此他认为“孤独症患儿是生来就缺乏与人建立情感联系的能力”,初步说明遗传因素在孤独症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类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遗传在孤独症发病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有一些由遗传因素引起的疾病,如结节性硬化、苯丙酮尿症、脆性X染色体疾病等伴有孤独症的也不少见。如Simda(1984)研究41名轻度和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智力低下)的脆性染色体阳性者,其中5名(12.2%)伴有孤独样症状,也提示该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根据现有的双生子和家系等研究资料,有理由设想至少孤独症患者中有一亚型,遗传因素在发病过程中起着主要的作用。
(一)双生子同病率研究
双生子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从环境因素中识别出遗传因素。双生子有两类,一类是单卵双生子(monozygotic twins,MZ),由一个受精卵变异分裂,而后发育成两个婴儿,属同性别,他们的遗传因子相同。另一类是双卵双生子(digygotic twins,DZ),由两个受精卵分别发育成两个婴儿,他们的遗传因子与同一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一样。MZ和Dz在遗传上有差异,所以常以之为对象,研究遗传与环境因素对病因或后天行为的不同影响。若双生子中的一个患孤独症,另一个不患孤独症,可汁算同病率的差异,以说明遗传程度。Folstein和Rutter(1977)查得21对Mz的同病率为36%,而11对DZ的同病率为0。Ritvo等(1985)根据孤独症患儿家长所提供的材料,报道22对MZ同病率为100%,18对Dz同病率为9%。stifenberg(1989)报道北欧国家Mz的同病率高达91%,而Dz同病率为0。Mz即由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成,他们的遗传基因均等,按理同病率应为100%,而实际上只是36%~91%,其中差异必然有其他因素的影响。
(二)家系研究
家系研究中有两种确定亲属中孤独症患病率的方法:①家系调查法,②家族史法,其中大多数研究使用的是家族史法。Rutter等(1968)的研究发现孤独症的同胞患病率为2%~3%,高于一般人群50~100倍。August等(1981)发现孤独症患儿的同胞中患有其他认知障碍(包括孤独症、精神发育迟滞、语言发育障碍、学习障碍)的人数高达6%~24%。
因此,有些学者提出孤独症是以遗传倾向性为基础的认知障碍的一种表现,其轻者为学习障碍,而最严重者为孤独症。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个疾病是基因传递的则必定会有家族聚集,但反之,如某病是家族聚集的并不能充分说明它一定是基因传递。家族不仅仅是基因遗传单位,也是对人类行为模式有巨大影响的环境和文化因素塑造单位。然而,对家族遗传性的证明是认识基因因素在该病的发病中是否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步骤。
(三)分离分析
家系研究的资料也可用来确定基因遗传模式。如果在某样本家系内疾病的传递模式符合基本的孟德尔法则,那么,在该种疾病的病因中基因可能起主要作用。但是这样的模式也[NextPage]不能完全排除环境因素的影响。
目前孤独症的遗传方式尚不清楚,Bailey等(1995)通过分离分析研究,估计孤独症的遗传度为90%。综观多数文献,不难发现孤独症的Mz(同病率36%~ 91%)和Dz(同病率0~9%)之间遗传度的显著差异,说明孤独症的家系遗传模式有明显的异源性和多样性。虽然有证据显示某些基因对孤独症的发生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但这些分离分析的结果并未能对孤独症在家系中传递的情况定出一个确切的模式。不过,在明显家族遗传的孤独症家系里,研究结果显示遗传模式并不太复杂。在这些家系中存在几个相互影响的基因,而不是单个基因在起作用,因此,多基因遗传模式可能影响孤独症的症状表现。几年前的一项有关孤独症的国际性分子遗传合作研究项目(1998),采用受累同胞对法和基因组扫描研究方法,寻找孤独症遗传易感位点,结果表明,孤独症与染色体7q区有关联。其他有望重复该研究结果的项目及寻找孤独症候选基因的研究正在进行之中。
总之,孤独症可能是一种特殊的遗传性疾病,证据有:①孤独症同胞的患病危险率为3%,这是一般人群的60~100倍之多;②双生子研究,Mz患病一致率36%~9l%,Dz仅为O~9%;③若包括认知和(或)社交异常者,那么Mz的同病率为92%,而Dz为10%;④孤独症同胞的认知和社交异常的发生率较Down综合征的同胞明显为高;⑤孤独症同胞中精神残疾的发生率并不升高,提示遗传因素起着特殊作用。但遗传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关文档
上一篇:自闭症有定义吗成因是什么
下一篇:孤独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