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帮助自闭症孩子在家庭中提高沟通能力

家庭教育 来源:用户投稿 收藏

怎么帮助自闭症孩子在家庭中提高沟通能力

 
有个家长举了个案例:我们家有2个一样的小凳子,红色和绿色的,孩子认准红色是他的,不给别人坐,每次他爸爸坐他红色的小凳子,他会把绿色的凳子搬来和他爸爸换,这时他爸爸会凶他,不肯和他换,孩子就会很委屈的求助于我,这种情况,我想问问我是否应该帮孩子拿回他的红色小凳子,还是和他爸爸一样不理他呢?



其他家长的提问
 
你家分得清楚你我他不
l  应该能啊
l  要不他怎么会把绿色的搬来和他爸爸换呢
l  他不会说话
 
他要仿说不
l  他一句话都不会说
l  只会爸爸妈妈一啊
l  是不会说,不是不肯说
 
家长XYY的建议:
1、小孩子能过来求助于你,我认为是很好的事,说明他有一定的社交能力。也说明他知道交流有帮助。  
2、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来教他说话和交流。当然,不能每时每刻都用,否则他会烦的。  
3、我觉得你别一概和爸爸一样不理他,鼓励他的交流,教她交流。
 
这位他*的再次描述:
这种情况几乎每晚都要上演,有时凶他看他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不敢哭的样子,我的心都跟着一块要碎了,我不知道怎么去教他,他能看懂我们的表情,听懂我们的话,可他为什么就不说话呢?也不肯跟着我们学



家长XYY的建议:
鼓励他说,教她说。 
对待孩子,要严格,不要凶。 
孩子其实什么都明白。 
看他那么不敢哭的样子,多可怜,就别凶了。



个人观点:
孩子主动从事某一个活动,都是给我们与其他进行互动的良好机会。一定要抓住这个活动中可以存在的机会。
正如上面XYY所说的那样,基本的思考应如此。
下面具体说说操作过程中的原则:
1、抓住孩子每一个关注焦点,并跟随着他的带领和玩法;
2、以一种鼓励孩子与你互动的方式来进行;
3、尽量尝试任何可以引发互动的事!你的角色就是担任一个有建设性的协助者;
4、想办法引诱他采取轮流的玩法,以进行两个人的互动,引发沟通循环。
 
估计“明眼人”已经看出来了,这是“地板时光(Floortime)”。不错,这是地板时光疗法中的基本原则,也可以说是它的核心思想之一。不过,我没有说,我觉得即便是父母带着所谓普通的孩子,也是这样进行的;天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阶层的父母在年幼的时候,他们的父母也是如此与他们这样互动的;各位不妨想一想自己的经历,不妨看一看周边其他父母带孩子的情况。如果非要冠以一个名称,赋予一个概念,进而上升到理论,那只是一个具体的“相”而已,只是为了方便述说而已,只是为了方便交流而已。
其实在“Henan早期语言父母教程”(以《语言教程》的名称,内部出版)中,第一部分的5章,同样阐述的是这样的理念。
上面的这个原则,似乎还太理论化,那么我们就上面的例子,尝试着进行列举一些活 动(仅仅根据上面的描述,猜测孩子的大体能力;猜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让我们设计活动吧:
 
场景
目标
知识技能情感/社会
 
 
 
 
 
 
 
在孩子需要坐小凳子的时候,父/母主动将红色的凳子给他坐。观察父母的动向
 
目光对视/追视父母知道自己的喜爱,且会满足自己
得到自己喜欢的物品,表现出高兴
对父母表示感谢,抱抱父母(估计需要给以身体上的帮助)
 
 
 
帮助别人
 
主动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是与孩子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
是否可以用“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解释他对红色凳子的需要?
扩展一:
让孩子自己去拿红色的凳子,在眼前——……(孩子昵称)拿红色凳子,可以伴随肢体动作,眼神示意;逐渐增加距离,但还在同一房间,在孩子的视野内。
反复创造机会,进行练习。
理解:简单肢体动作、眼神示意等表情
理解:口语指令
视觉:搜索
社会参照(RDI的术语)
扩展二:
让孩子自己去拿红色的凳子,不在眼前——……(孩子昵称)拿红色凳子;逐渐增加难度:距离上增加;用布等遮住(盖住部分,全部盖住)。
反复创造机会,进行练习。
理解:简单肢体动作、眼神示意等表情
理解:物品名称、口语指令
认知:部分与整体
社会参照
客体恒存性(认知心理学的术语)
意志:完成一件事情
扩展三:
先让孩子帮助爸爸、妈妈搬凳子,然后再搬自己的红色凳子。
开始就在身边,逐渐拉大距离,可以回到“扩展一”、“扩展二”。
    反复创造机会,进行练习。
理解:简单肢体动作、眼神示意等表情
理解:物品名称、口语指令
理解:先/后
学会等待——延迟满足需要
 
 
 
 
 
 
在孩子需要坐小凳子的时候,父/母坐红色的凳子,孩子拿绿色的凳子走到跟前;父母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看了,就替孩子描述:……(孩子的昵称)要坐红色的凳子;换换。以物易物
搬动凳子
交换
社会参照
 主动满足孩子的需要
 
 
 
 
 
 
 
 
扩展一:
在孩子需要坐小凳子的时候,父/母坐红色的凳子,孩子拿绿色的凳子走向父母,父母以适当的速度向后退或左右移动,让孩子在跟随了几步之后(过程中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看着父母,最好是脸部表情),然后再替孩子描述:……(孩子的昵称)要坐红色凳子,换换。
搬着凳子,移动
 
 
社会参照情绪从开始的迷惑、着急到最后的好玩(有意思)——明白父母在和他逗着玩,这是一件有乐趣的事情。
扩展二:
在孩子需要坐小凳子的时候,父/母坐红色的凳子,孩子拿绿色的凳子走向父母,父母以适当的速度向后退或左右移动,让孩子在跟随(过程中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看着父母,最好是脸部表情),提示孩子叫“妈妈”、“爸爸”,就停下来,替孩子描述:……(孩子的昵称)要坐红色凳子,换换。
模仿:仿说“爸爸”、“妈妈”
表达:用“爸爸”、“妈妈”吸引父母注意,并表示“爸爸(妈妈)停下来”的意思。
语言是用来使用的,“妈妈”、“爸爸”,可以作为万能句使用,表达各种相关意思。使用口语进行沟通婴幼儿语言与言语发展的规律?(参考《儿童发展心理学》)
 
 
 
扩展二:
在孩子需要坐小凳子的时候,父/母坐红色的凳子,孩子拿绿色的凳子走向父母,父母以适当的速度向后退或左右移动,让孩子在跟随(过程中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看着父母,最好是脸部表情),提示孩子叫“妈妈”、“爸爸”,就停下来;看着孩子,问:“……(孩子昵称),要什么? ”提示孩子用食指指向红色凳子。
反复创造机会,进行练习。
学习用食指“指”表示自己想要的物品。“指”——可以作为理解和表达的手段。学习进行更多回合的沟通——沟通循环。可以考虑:不问孩子,直接提示孩子用食指“指”向红色凳子,父母描述:……(孩子昵称)要红色凳子。好的!然后把凳子给他坐。
 
孩子坐在红色凳子上(自己主动坐,或者家长诱发孩子坐在上面),让他自由活动。 静坐
 
独立活动 
扩展一:
父/母拿绿色凳子走向他,尽可能引起孩子的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表现出警惕,就站住,说:换换凳子呗!母/父提示孩子做出反应,如:摇头或摆手。父/母回应:真小气,那……(昵称)坐吧。让孩子自由活动一会。
然后待孩子逐渐情绪稳定了,重复上述过程。
用“摇头”/“摆手”表示拒绝“摇头”/“摆手”——可以作为理解和表达的手段。理解父/母的“假装生气”。 
 扩展二:
父/母拿绿色凳子走向他,尽可能引起孩子的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表现出警惕,就站住,说:换换凳子呗!母/父提示孩子做出反应,如:摇头或摆手。父/母回应:真小气,那……(昵称)坐吧。让孩子自由活动一会。
在孩子已经熟练掌握“摇头”或“摆手”后,且即使父母接近,也能保持情绪稳定后,就提出要求:给爸爸/妈妈坐坐嘛!然后拿过凳子,就坐一下,然后马上还给孩子,“谢谢宝贝,给妈妈坐红色凳子!”(如果孩子对语言没有特别的反应,可以有一些身体接触,如搔痒痒等、举高高等,看孩子对什么比较有反应)。
反复练习,直到他能够接受妈妈/爸爸坐凳子。
如果孩子想要回凳子,就回到“场景二”。
能够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知道:爸爸/妈妈坐了凳子之后,还可以给他,他还可以坐自己想要的凳子。明白:给妈妈坐,妈妈很开心;自己受到表扬,也很开心。 
 
 
 
游戏:
将红/绿色凳子摆放在客厅里,然后告知孩子,跑过去坐凳子。
提示孩子跑过去,开始让他坐到红色的凳子。
然后妈妈/爸爸抢先坐到红色凳子,就回到“场景二”。
观察爸爸/他*的情况明白:比赛的意思;理解“输赢”
接受“失败”
 
 
扩展一:
    摆放一个红色的凳子,谁先抢到,谁坐。
    
 
在上面的活动设计中,基本上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安排。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将要出现的情况,显然要比上面所列举的情况要复杂的多。只希望父母在每次操作过程中,逐渐体会,最后能够领会。
看到每个活动的操作过程,可能又会有“行家”说:这不就是ABA吗?或者更准确地说:这是Lovaas的方法,甚至还可能说:不是回合式教学吗?
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过程发生在每个人的某个生命过程中,无论现在是大人,还是孩子,我的意思是说:上面的那些过程就存在于我们的每个人日常生活中。冠以任何名称都会将本来“自然而然”的东西套上某种限制、某种局限,甚至枷锁。
冠上某种名称,应是为了更好地总结规律,以便用于实际应用。
 
回到最初的案例,看看可以设计的活动,是不是可以明白一个道理:生活是多彩的,选择是多样的。
孩子任何的主动,都是我们和他互动/沟通的机会。

免责声明:1.凡本站注明“来源:长沙开音”所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本中心所有,请务随意转载,; 2.凡本站转载内容如有涉及侵权,请与站内联系方式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0 条评论

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