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比想象得更普遍
过去的20年中,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的发病率呈增长趋势。到底哪些因素导致ASD的发病率有所增长呢?是因为如某些医疗机构所说,对ASD的诊断类别更加详细了吗?对此疑问,人们仍存有争议。但是,如果我们普查范围更广更细的话,就能找出更多患ASD的孩子。
如此说来,我们确实不能准确知道ASD的发病率到底是多少,因为肯定存在很多仍未确诊的孩子。调查范围越广,得到的发病率就越接近真实数据。问题是,这个真实的数据到底是多少?
有研究人员在韩国进行了一项为期五年的调查研究,并于近期给出了关于ASD发病率的答案,结果连他们自己都感到吃惊。
“ASD的发病率估计为2.64%,其中普通人群样本(正常学校7-12岁的孩子)的ASD发病率为1.89%,高风险人群(特殊教育学校7-12岁的孩子)为0.75%。在这两个人群中一些统计数据特征有所不同:普通人群与高风险人群男女发病比例分别是2.5:1和5.1:1,这两个人群中孤独症与其他ASD亚型病症的发病比例分别为1:2.6和2.6:1;普通人群中有12%的ASD患者的智商高于平均水平,高风险人群中有7%的患者智商高于平均水平;普通人群中有16%的患者有智力障碍,高风险人群智力障碍患者的比例为59%。”
以前人们估计ASD的发病率为1%,即每100个孩子中有一名ASD患者。而这项研究结果表明ASD的发病率为2.64%,即每38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患者,是之前的两倍多。以前的研究只是针对高风险人群——接受特殊服务或已经被确诊的孩子,而近期的研究针对了普通人群,因此,统计数据有所增加。
上述结果表明普通人群中男孩发病概率低于高风险群体,出现典型孤独症症状的可能性也更小一些,这不足为奇。换句话说,普通人群中有些孩子虽然符合ASD的诊断特征,但是他们大部分仍表现得不错。有的父母不愿意承认孩子的状况,还有些父母什么都不了解。在韩国,人们仍觉得孩子得这种病有辱门庭。
文章作者总结说他们的结果表明我们需要更好地诊断ASD,而且高风险人群中许多未确诊ASD的孩子其实是不需要特殊教育的。但也不完全,一切有待于对ASD的确诊。
虽然对任何疾病来说,2.6%的发病率都算是很高的,但是与焦虑、抑郁及多动症等相比,这个数字还算是正常。当然了,这肯定会引起争论——如何划定“正常”与“紊乱”的界限。毕竟,将脑功能分类是件棘手的事。任何心理上或神经上的特质似乎都与经典正态分布存在差异。因此你可以举出任何一种特征,说它并不满足正态曲线。但这会导致把5%的正常人归到患病人群中。
要确认某人患有某种疾病,仅凭他在正态分布中的位置是不行的,因此,还需要确定与身体机能障碍或者造成负性结果相关的特征。拿ASD来说,其患者会缺乏社交能力。在这项研究中被确诊患有ASD的孩子有很多平时都很正常。所以很可能目前对于ASD的定义过于宽泛,需要更多地结合一些残疾程度评量结果。这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
有些机构推崇“神经多样性”,认为大家都是正常人,并不存在精神差异。我在某种程度上同意这种观点,而且我认为上面提到的数据能够支持这个观点。但是,如果你跑到了正态曲线的左端,就需要承认机能不良了。社交能力较低的孩子(即便它们能在其他方面弥补这一点)大多数在学校很难交到朋友,随后在工作环境中亦是如此。不管你认为这是人与人之[NextPage]间的差异,还是患了ASD,将孩子确诊总是有益处的,这会有助于他们参加一些项目,帮助他们补偿社交能力的欠缺。
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认为ASD就是正态曲线左端的那部分。很可能真正的曲线不是一条标准的正态分布,而是双峰曲线。其中一个峰代表正常人的差异,另一个峰代表孤独症。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患孤独症的孩子伴有智力损伤的可能性更大。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孤独症与基因有关。
更进一步说,代表正常差异的正态曲线的低端可能会插入ASD曲线的第二个峰,并且幅度之小令人难以察觉。目前人们对ASD的诊断完全依靠临床特征,这就难以分辨出不同的潜在原因。
然而,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通过潜在基因或神经状况来彻底确诊ASD也是有可能的。如要确定患病孩子属于哪个ASD谱系,只需确定其基因情况,或是通过MRI扫描确定其神经学功能。我们在这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但仍亟需更深入的研究。
虽然这项研究结果不能完全说明ASD发病率增加是由于监管的更加仔细所致,但它的确支持了这一假说。患有ASD的孩子一直都是那么多,只是有些没被发现而已。
相关文档
上一篇:泰国推出世界首个大象疗法对抗自闭
下一篇:围产期与孤独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