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之推的家教经验
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后人颇有影响。
颜之推字介,梁朝建康(今江苏南京)人。出身于士族家庭。家传有《周官》、《左氏》之学,早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梁元帝肖绎时,官至散骑侍郎。梁亡后,投奔北齐,官至黄门侍郎。北齐灭亡后,他归附北周,为御史上士。隋文帝统一全国,诏为学士。著有《颜氏家训》。该书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被后人誉为家教规范,影响很大。
幼年时期是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颜之推主张早教。他认为,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一;长大以后,思想分散。因此,必须早些教育,不要失去机会,并且以自己的亲身体会说:我在七岁时,就读东汉王延寿作的《灵光殿赋》,一直到今天,每十年温习一次,依然不曾遗忘。但二十以后所背诵的东西,只要搁置一个月就忘记了。
主张爱子与教子相结合,反对溺爱。他说父母对子女只知一味的溺爱而不注重教育,对子女在生活方面的要求,总是给予满足,完全放松而不加以限制;孩子做错了事本该训诫,反而给以奖励;说错了话应当责备,反而不了了之;长期如此教育,对于孩子并没有什么好处,到孩子长大成人后,终归要成为品德败坏的人。为此,他提出爱而有教,严而有慈。他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心。在对待多子女问题上,主张一视同仁而不能偏爱。他说我们有些做家长的重男轻女,往往出于极端的自私或愚蠢的偏见,这样做实际上已背离了父母之道。家长有意无意地偏爱乖巧伶俐者,这种情形,虽然难以避免,可也是不好的。不仅遭冷落的子女在心灵上势必受到伤害,而且受偏爱的子女也容易出现家长意想不到的伤害。这不只是教育的方法问题,而是心地问题、精神境界问题。如果做家长的不从思想认识上解决“爱子贵均”的问题,而只是在教育方法上试图一视同仁,与父母朝夕相处而又十分敏感的子女,还是很容易感受到父母的偏爱,从而受到心灵上的伤害。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不利
勤奋学习,以成有用之才,也是颜之推在家庭教育上一个重要主张。他说,自古以来,就是圣明的君主,尚且需要勤奋学习,何况一般的人呢?这类事普遍地记载在经史中,我也没有必要重复,姑且以近代至关重要的事为例加以说明。大凡士大夫的子弟,从五六岁起,就要受教育。有的人学得多,能够读《礼记》、《左传》,学得少的也学过《诗经》、《论语》;到了成家立业之年,身体及性格已经基本定型,应利用这个时机加倍地进行自我磨练。有志向的人,自然能刻苦用功,成就学业;操行未立的人,自我放纵、堕落和散慢,自然沦为平庸之辈。人生在世,应当从事一种事业:农民就考虑耕种,商人就议论财物,工匠就致力于器物的精益求精,技艺就潜心钻研法术,武夫就熟知骑马射箭,文士就讲论羞愧。而不能行射礼时射不穿靶子,提起笔来只会写自己的姓名,醉生梦死,一无所事,以此消磨时光,以此终老天年。有的士大夫因出身于世宦之家,有祖上遗下的功业,得到一官半职,就自以为满足,完全忘了修习学业,等到有了吉凶难卜的大事,讨论起事情的得失,他便朦然张口结舌。学习是无止境的。学习的目的在于自己受益。他明确指出:我们读书做学问,就是磨练我们的心志,培养敏锐的眼光,使我们待人处世不致出现差错。有的人读了几十卷书,就自高自大,欺侮凌辱长辈,鄙视怠慢同辈;人们憎恨他如仇敌,厌恶他如对鸱鸺(猫头鹰)。像这样,因为学习而遭到自我损害,还不如不学习为好。他要求子孙在学习上专心致志,一定要刻苦,要勤奋,要有毅力。并且列举了历史上勤学的实例来启示后人,说苏秦握锥刺股、文党投斧求学、孙康映雪夜读、车胤萤囊照书、儿宽带经而锄、温舒牧羊编简,都非常勤奋刻苦。又以勤学取得成就的事实来教育后人,如梁朝时彭城人刘绮,是交州刺史刘勃的孙子,早孤家贫,无钱置办灯烛,经常买荻草折成一段一段的,夜里点燃,就亮读书。东莞郡藏逢世二十多岁想读班固著的《汉书》,苦于借来的书时间不够用,于是就到姐夫那里乞求门客给他一些纸,手抄了一本,军府佩服他的志向。他终于精通《汉书》,而著名于世。
在子女教育上,他还注意到实践的重要性。在他看来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他以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知与行二者的关系:学习如同种树,春天欣赏它的花,秋天收获它的果实;讲论、写文章,相当于春天的花;磨练自己,修正行为,则相当于秋天的果实。环境对子女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少年,孩子们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很容易受社会的感染。他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因此,一定要时时注意与子女接触的人,以防误入歧途。他明确提出富家子弟不学无术,结果成为寄生虫。在梁朝全盛的时候,贵族子弟多数都是这样,以至民间有谚语说:“能坐上车不跌落下来就能做著作郎,会说‘体中何如’就可做秘书长。”这些富家子弟,在日常生活方面,非常讲究,熏香衣服,剃净面皮,涂脂抹粉,乘长辕轿车,登高齿木屐,坐棋子方褥垫,倚着彩绸靠枕,周围陈列农副产品器玩,出入从容,步履缓慢,看上去仿佛是神仙。实际上,什么也不会。每遇到“明经”科考试的时候,他们就雇用枪手作策问试卷;每当三、九日公家宴会,就请人代作诗赋。
颜之推非常强调对子女进行自立教育,提倡自己养活自己。他说父兄不能长期依靠,家中的财产是不能永远保持下去的,一旦遇到不测之祸,不得不背井离乡,就没有人来庇护。因此,最有效的办法,便是自己靠自己立足于世。谚语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而在技艺中容易学习和最有用途的,莫过于读书。通过读书可以认识中国的文明和历史,知识范围广泛,不仅可以知道人的成功与失败,喜悦与悲伤,甚至可以达到天地、鬼神都不能隐藏的地步。
颜之推有关对子女家庭教育的主张,是对当时家庭教育经验的总结。它虽然受时代条件的限制,可也以自己的真知灼见对家庭教育的子女问题作了总结和概括,丰富了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内容,对于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颜之推字介,梁朝建康(今江苏南京)人。出身于士族家庭。家传有《周官》、《左氏》之学,早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梁元帝肖绎时,官至散骑侍郎。梁亡后,投奔北齐,官至黄门侍郎。北齐灭亡后,他归附北周,为御史上士。隋文帝统一全国,诏为学士。著有《颜氏家训》。该书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被后人誉为家教规范,影响很大。
幼年时期是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颜之推主张早教。他认为,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一;长大以后,思想分散。因此,必须早些教育,不要失去机会,并且以自己的亲身体会说:我在七岁时,就读东汉王延寿作的《灵光殿赋》,一直到今天,每十年温习一次,依然不曾遗忘。但二十以后所背诵的东西,只要搁置一个月就忘记了。
主张爱子与教子相结合,反对溺爱。他说父母对子女只知一味的溺爱而不注重教育,对子女在生活方面的要求,总是给予满足,完全放松而不加以限制;孩子做错了事本该训诫,反而给以奖励;说错了话应当责备,反而不了了之;长期如此教育,对于孩子并没有什么好处,到孩子长大成人后,终归要成为品德败坏的人。为此,他提出爱而有教,严而有慈。他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心。在对待多子女问题上,主张一视同仁而不能偏爱。他说我们有些做家长的重男轻女,往往出于极端的自私或愚蠢的偏见,这样做实际上已背离了父母之道。家长有意无意地偏爱乖巧伶俐者,这种情形,虽然难以避免,可也是不好的。不仅遭冷落的子女在心灵上势必受到伤害,而且受偏爱的子女也容易出现家长意想不到的伤害。这不只是教育的方法问题,而是心地问题、精神境界问题。如果做家长的不从思想认识上解决“爱子贵均”的问题,而只是在教育方法上试图一视同仁,与父母朝夕相处而又十分敏感的子女,还是很容易感受到父母的偏爱,从而受到心灵上的伤害。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不利
勤奋学习,以成有用之才,也是颜之推在家庭教育上一个重要主张。他说,自古以来,就是圣明的君主,尚且需要勤奋学习,何况一般的人呢?这类事普遍地记载在经史中,我也没有必要重复,姑且以近代至关重要的事为例加以说明。大凡士大夫的子弟,从五六岁起,就要受教育。有的人学得多,能够读《礼记》、《左传》,学得少的也学过《诗经》、《论语》;到了成家立业之年,身体及性格已经基本定型,应利用这个时机加倍地进行自我磨练。有志向的人,自然能刻苦用功,成就学业;操行未立的人,自我放纵、堕落和散慢,自然沦为平庸之辈。人生在世,应当从事一种事业:农民就考虑耕种,商人就议论财物,工匠就致力于器物的精益求精,技艺就潜心钻研法术,武夫就熟知骑马射箭,文士就讲论羞愧。而不能行射礼时射不穿靶子,提起笔来只会写自己的姓名,醉生梦死,一无所事,以此消磨时光,以此终老天年。有的士大夫因出身于世宦之家,有祖上遗下的功业,得到一官半职,就自以为满足,完全忘了修习学业,等到有了吉凶难卜的大事,讨论起事情的得失,他便朦然张口结舌。学习是无止境的。学习的目的在于自己受益。他明确指出:我们读书做学问,就是磨练我们的心志,培养敏锐的眼光,使我们待人处世不致出现差错。有的人读了几十卷书,就自高自大,欺侮凌辱长辈,鄙视怠慢同辈;人们憎恨他如仇敌,厌恶他如对鸱鸺(猫头鹰)。像这样,因为学习而遭到自我损害,还不如不学习为好。他要求子孙在学习上专心致志,一定要刻苦,要勤奋,要有毅力。并且列举了历史上勤学的实例来启示后人,说苏秦握锥刺股、文党投斧求学、孙康映雪夜读、车胤萤囊照书、儿宽带经而锄、温舒牧羊编简,都非常勤奋刻苦。又以勤学取得成就的事实来教育后人,如梁朝时彭城人刘绮,是交州刺史刘勃的孙子,早孤家贫,无钱置办灯烛,经常买荻草折成一段一段的,夜里点燃,就亮读书。东莞郡藏逢世二十多岁想读班固著的《汉书》,苦于借来的书时间不够用,于是就到姐夫那里乞求门客给他一些纸,手抄了一本,军府佩服他的志向。他终于精通《汉书》,而著名于世。
在子女教育上,他还注意到实践的重要性。在他看来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他以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知与行二者的关系:学习如同种树,春天欣赏它的花,秋天收获它的果实;讲论、写文章,相当于春天的花;磨练自己,修正行为,则相当于秋天的果实。环境对子女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少年,孩子们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很容易受社会的感染。他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因此,一定要时时注意与子女接触的人,以防误入歧途。他明确提出富家子弟不学无术,结果成为寄生虫。在梁朝全盛的时候,贵族子弟多数都是这样,以至民间有谚语说:“能坐上车不跌落下来就能做著作郎,会说‘体中何如’就可做秘书长。”这些富家子弟,在日常生活方面,非常讲究,熏香衣服,剃净面皮,涂脂抹粉,乘长辕轿车,登高齿木屐,坐棋子方褥垫,倚着彩绸靠枕,周围陈列农副产品器玩,出入从容,步履缓慢,看上去仿佛是神仙。实际上,什么也不会。每遇到“明经”科考试的时候,他们就雇用枪手作策问试卷;每当三、九日公家宴会,就请人代作诗赋。
颜之推非常强调对子女进行自立教育,提倡自己养活自己。他说父兄不能长期依靠,家中的财产是不能永远保持下去的,一旦遇到不测之祸,不得不背井离乡,就没有人来庇护。因此,最有效的办法,便是自己靠自己立足于世。谚语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而在技艺中容易学习和最有用途的,莫过于读书。通过读书可以认识中国的文明和历史,知识范围广泛,不仅可以知道人的成功与失败,喜悦与悲伤,甚至可以达到天地、鬼神都不能隐藏的地步。
颜之推有关对子女家庭教育的主张,是对当时家庭教育经验的总结。它虽然受时代条件的限制,可也以自己的真知灼见对家庭教育的子女问题作了总结和概括,丰富了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内容,对于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免责声明:1.凡本站注明“来源:长沙开音”所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本中心所有,请务随意转载,; 2.凡本站转载内容如有涉及侵权,请与站内联系方式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相关文档
上一篇:父母如何与孩子做有效沟通
下一篇:重拾传统中国家长教育子女陷困惑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