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I交流训练-什么是RDI

自闭症教育 来源:用户投稿 收藏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在公共汽车上,看到妈妈怀里可爱的小宝贝,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对他微笑,这时宝宝会瞪着乌溜溜的黑眼珠,对我们或凝视、或迷惑、或显得不好意思,短短的瞬间,宝宝已经显示了他们人际交往的最初技能。关注他人的表情、对表情背后的意义加以探究,并作出相应的反应,这些技能看起来微不足道,似乎人人都能无师自通。但是,对于孤独症患者来说,掌握这些看似轻而易举的社会交往技能也许是其终生难以企及的。
       

       针对孤独症患者这种最显著的缺陷——社会性功能障碍,美国临床心理学葛斯汀(Gutstein)博士根据自己多年来对孤独症儿童的研究心得和治疗经验,提出了“人际关系发展干预”  (Rela•fionshipDevelopmentIntervention,RDl)。

正常儿童人际交往技能发展的六个阶段:
       1.调适阶段(从出生-6个月):在这一阶段,婴儿渐渐能够在掌握互动经验的过程中,充当更加主动的参与者。
       2.互动学习阶段(6个月-1岁):此时儿童已具备了担任经验分享互动伙伴的能力。
       3.即兴变化与共同创造阶段(1岁-1岁半):此阶段儿童具有了调整自己、避免互动协调失衡的能力,开始理解即兴互动。  
       4.分享外部世界阶段(1岁半-2岁半):儿童开始了解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可能有不同的想法,进入了分享内心世界的过渡期。  
       5.分享内心世界阶段(2岁半-4岁):现在儿童能分辨出人们的外部表现可能和内在的真实感受不同。同伴在他们的想象世界中成为重要的合作对象。 
       6.连接自己与他人阶段(4岁以后):儿童习得了与他人互动的基本技能,初步具有了心理理论能力,开始建构独特的自我概念,对同伴情谊和所属团体产生极大的兴趣。 
 

 RDI的六个阶段:
        对应正常儿童人际交往技能发展的六个阶段,RDI课程分六个级别24个阶段,分别为新手、学徒、挑战者、旅行者、探险家和伙伴。

1.第一级活动训练的重点是情感调适。第一阶段是让训练者的面部和手势成为孩子的注意中心,此阶段应选用强调刺激与乐趣的活动,以帮助孩子在尽可能少的外界提示或协助下,就能将注意力放到训练者的身上。具体的游戏形式很多,如说话的时候,先压低音量,然后逐渐大声,再变回小声;把袜子放在头上当成帽子;在句子中故意加入一个无意义的声音等等。
       第二阶段注重孩子社会参照能力的训练,即在专注于目前活动的同时,也能对周遭环境的变化有所注意。“一、二、三,木头人”的游戏常用于本阶段。游戏过程大致如下:在孩子正在做某件事,或对训练者不在意时,对他进行“偷袭:(如搔痒、罩住眼睛等)。预先订好的活动规则是,在偷袭中,若孩子把眼光定在前来偷袭的人身上,这个人就必须定住不动,并作出滑稽的表情或发出好玩的声音来逗乐孩子。接着,训练者退到一定距离后,准备再次偷袭。
       在孩子建立起注意力和参照力后,第三阶段的目标是建立起训练者和孩子之间的伙伴关系,重点在于社会互动中调适能力的培养。训练者的工作要由“主导”变为“引导”,孩子需要主动参照训练者的言行举止,来决定下一步该做什么,此阶段中视觉上的情绪分享成为主要的沟通渠道。本阶段的游戏之一“助手游戏”大致如下:准备一组积木,训练者向孩子解释要用积木盖房子,孩子的任务是提供材料。开始后,每当训练者需要积木的时候,就请求孩子给一块特定的积木,在此过程中,训练者一定要大概叙述出自己的行动,包括是如何决定的、为什么需要某块积木、何时动作慢而仔细等等。房子造好后,宣布完成,并替房子照相。游戏中训练者要注意让孩子感到是一起合作,而非仅是听从训练者的指示。
       第四阶段孩子将首次体验与社交同伴一同活动的新鲜感。在“停下来、走”游戏中,训练者同孩子站在一起,握住孩子的手。训练者说“走”,开始两人肩并肩行走,直到训练者说“停”,然后静静站住约30秒,让孩子有时间用视觉参照训练者。孩子熟练游戏后,训练者可不说话,让孩子无需语言提示就可和训练者一起行走或停止。游戏中行走的节奏和形式可随孩子的熟练程度和兴趣进行变化,以增加乐趣。
     

2.第二级活动将第一级中不同的训练元素进行了整合,并开始引入经过仔细选择的、成熟阶段类似的同伴,孩子开始学习如何在游戏中成为伙伴与共同调控者。本阶段的活动都是可预测的,并且具有高度组织化的结构、清楚的限制与明确的界限。
       第五阶段旨在让孩子关注到人际关系中的变化,并能依此协调自己的行动。如“撞车变奏曲”游戏:训练者与孩子各拿辆玩具汽车,训练者以不同的速度操作汽车,在训练者指导下,孩子也需作出相应变化,才能使两辆车成功相撞。通过此阶段,孩子将学会享受并喜爱各种程度的改变。
       第六阶段是转化阶段,即增加了活动类型的变化,而不再只停留在单一活动的变化上。如其中的“角色逆转游戏”,训练者和孩子分别扮演妈妈和爸爸,并假装有一个孩子。场景是全家一起吃早餐,同时讨论当天的计划,早餐桌上放着“公文包”。早餐后,爸爸宣布到上班的时候了,此时,小孩拿起“公文包”,侧装出门上班了,妈妈到婴儿床去睡觉,爸爸则系上围裙洗碗。
       第七阶段孩子将更多地学习在真实生活与复杂的互动中,如何能与他人同步化,成为负责任的同伴。此阶段仍可采用一些角色扮演游戏,让一两名孩子参加。还可运用“对话、问问题”的方式让孩子们进行双向互动。
       第八阶段被称为“双人游戏”阶段,程度近似的同伴被更频繁地引入游戏中。此时,孩子需在同伴关系、主动协调、规则、角色、社交流畅性等方面负起更多的责任。在开始时,可以为孩子们选用先前与训练者一起进行并已熟练掌握的游戏,接下来安排需要同伴之间保持联系的非语言性活动,如向同伴要求所需的积木等。此后进行语言游戏,让孩子了解在对话中保持同伴好奇性的重要性。最后进行需要小组合作的“球网”游戏等。
     

3.第三级的活动重点在于分享内在经验、想象和想法角色扮演、想象力游戏和对话是此阶段的关键部分,同时也融人自我认同、团队精神、家人及长久的友谊关系。此阶段,成人逐渐转移至孩子注意力的边缘,即从成人—孩子互动过渡到孩子—孩子互动。
     

4.第四级与前三级训练不同在训练中,互动活动的主题开始从外在的物体或人物的外部行为,转移到了更为关注内在的“私人”经验,及促使孩子探究他人的知觉、想法与感情,发现分享活动的乐趣上。此后语言将成为经验分享的主要工具。第四级中四个阶段的主要训练重点分别为:寻求情绪分享的共同注意能力、观点选择能力、对他人独特知觉和情绪反应的了解能力及想象能力。
    

 5.第五级的活动设计将互动从结构化的限制中解放出来孩子们可以将想象力展现在不熟悉或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上,而不是仅将其附着在熟悉的物体或事件上。此阶段的目标是,除了自己以外,孩子无需其他道具,就能在环境中,与他人进行具有想象力的互动
     

6.第六级与其他级不同,活动设计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进展方式此时专业训练人员或父母的角色已不再是老师,而变成顾问或向导,作用在于帮助患儿了解自己有哪些与他人不同的特点,学习建立独特的自我认同。葛斯汀指出,第六级要达到的目标并不只与孤独症有关,实际上对正常发展的个人来讲也不是无需努力、自然发展的,我们每个人在成长之路上也都曾经历过企图发现自我、如何融人周遭世界的心路历程,只有经过了这一阶段,我们才具有了建立真正长久友谊关系的能力。


免责声明:1.凡本站注明“来源:长沙开音”所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本中心所有,请务随意转载,; 2.凡本站转载内容如有涉及侵权,请与站内联系方式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相关文档

    0 条评论

    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