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终于会叫“爸爸”

自闭症教育 来源:用户投稿 收藏

  “水,水在哪里?”语训老师赵小飞将脸贴近扬扬,用夸张的嘴形、缓慢的声音与他说话。22个月大的扬扬扑闪着眼睛,忽然咧开了小嘴,使劲地扑向前方的水杯。很显然,他已经能听见,并能听懂赵小飞的话了。

  沉默,接着是低低的抽泣声。昨天,在浙江省聋儿康复中心的家长课堂上,李琼紧紧拉着婆婆的手,每当儿子有一点进步,一家子就忍不住喜极而泣。

  花了20万毫无效果

  出生的第二天,扬扬就被医生宣判为“极重度感应神经性耳聋”,没有治愈的可能。十聋九哑,孩子一辈子不会叫“妈妈”,日子该怎么过下去?李琼不敢想象。

  “不管是西药还是中药,无论是打针还是针灸,只要有一线希望,都要让孙子好起来。”家中的老人更是不能接受一脉单传的孙子成为聋哑人的事实。

  全家开始留意各种媒体,不论是电视,还是广播杂志,哪怕是街头电线杆上刊载的“根治神经性耳聋”的小广告,都会仔细留意。在跑遍了杭城各大医院后,刚满月的扬扬跟着父母踏上了更为艰辛的求医之旅。5个月里,上海、北京、广州……走南闯北,找名医,试偏方,甚至求神拜佛,在花了将近20万元后,最后一线希望也给破灭了。

  一家子都到了崩溃的边缘,只要听到“聋哑”二字,焦躁的因子都会在空气中炸开。

  无奈选择康复训练

  去年8月的一天,扬扬的小姨瞒着姐姐一家,来到了四季青商教苑内,敲开了浙江省聋儿康复中心的大门。“究竟还有没有希望说话?”省聋儿康复中心的赵小飞老师告诉她,现在孩子还小,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残余的听力,及早介入,通过佩戴助听器和进行科学的听力和语言训练,还是有让孩子开口的可能。

  一个星期后,扬扬的家人表情严肃地坐满了赵小飞的办公室。戴上助听器的扬扬对低频的声音反应还是挺灵敏的,听到小鼓发出的“咚、咚”声音,他的小手会略略抖动一下。但对金属铃发出的属于高频的声音,却没有任何反应。

  每周两个上午的专业指导和家长的全面配合开始了。家中所有的玩具都是会发声的,以钢琴曲作为日常生活的背景音乐,慢慢去刺激扬扬在左大脑中形成的听觉中枢。两三个月过去了,扬扬的进步很小。

  儿子终于会叫“爸爸”

  “不要放弃,一定要坚持。”赵小飞总是一遍遍地鼓励家长,告诉他们营造一个语言环境有多重要。

  于是,只要扬扬没睡着,全家人就会不停地开口教他念,看见什么就教扬扬说什么。

  由于聋哑孩子不知道怎样呼气,更不知道怎样让气流冲击声带发声。语训课上,赵小飞总是轻轻对着扬扬的小手吹气,还给他做各种各样的吹气游戏:吹蜡烛、吹墨水、吹布条……扬扬的模仿能力特别强,也撅着小嘴慢慢吹气。

  今年2月的一天早上,李琼和丈夫坐在床上逗儿子玩,对着口形说“爸爸”。忽然间,扬扬发出了两声含混不清的声音,“爸-爸—”。那一刻,他们仿佛听到了天籁。

  李琼说,这是她第一次看到丈夫的眼泪。

  康复最佳时机是3岁之前

  赵小飞告诉记者,目前对神经性耳聋还没有什么特效药,但许多家长把功夫下在盲目的治聋上,不仅孩子饱受磨难,家庭崩溃,更令人痛心的是白白浪费了孩子智力发育的最好时光。

  目前,像扬扬这样定期参加省聋儿康复中心“家长学校”训练的聋儿有30多名。赵小飞说,一个人学说话的最佳时间是3岁之前,如果在孩子7岁之前还生活在无声世界里,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说话了。

  能够佩戴上价值几千甚至几万元的助听器,或者接受数十万元的人工耳蜗植入,及早得到治疗和康复训练的聋儿无疑是很幸运的。“但这仅仅是聋儿回归社会微小的第一步。”赵小飞说,只有当聋儿在接受完九年制义务教育后,能够完全融入到社会,独立生存,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康复。

  据了解,在该中心接受长期康复的70多名聋儿中,有四分之三的孩子来自浙江农村或者安徽、河南等地。由于那里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交通闭塞,许多新生聋儿因得不到早期发现和康复训练,失去了康复的机会。




免责声明:1.凡本站注明“来源:长沙开音”所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本中心所有,请务随意转载,; 2.凡本站转载内容如有涉及侵权,请与站内联系方式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相关文档

    0 条评论

    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