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研究的进展和展望二
起病于出生后二三年:
这类儿童开始二三年发育正常,以后逐渐出现不与小伙伴合群,好一人单玩,与父母疏远,言语减少,自理生活能力减低等。以后,出现行为的改变,其特征与起病于出生后的相似。
孤独症儿童之间有明显的个别差异,各个儿童表现大体一个样,但各有差异。
四、孤独症的诊断标准:不论国际,美国和我国的诊断标准,大同小异,基本一致,大体为:(一)与人建立不起感情联系,人际交往存在质的损害;(二)言语交流,主要言语运用存在质的损害;(三)兴趣狭窄和活动刻板,重复,坚持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变;和(四)通常起步于3岁以内。
广泛性发育障碍中孤独症最为常见。此外,尚有阿期普格(AS—Perges)综合征,雷脱(Rett)综合征,瓦解性障碍和不典型孤独症,各有其行为特征和沟通标准,不在此详述。
五、孤独症是怎样发生的
过去认为“冰箱样的母亲”、早期家庭环境不良,教养不当,或胎儿期,围生期的新生儿期各种损伤和疾病等,现在已经否定。也有学者发现小脑蚓部发育不良,或血中含有异常蛋白,S经色胺、内脏肤等过多有关等,以及在免疫功能等方面存在缺陷,但至今尚无肯定意见。在遗传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如发现孤独症患儿的同胞中患孤独症的占2%一3%,高于一般人群50—100倍,有学者对21对单卵双生子进行研究,发现同病宰为34%,15对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零。也有的报告对22对单卵双生子研究发现同病率为100%,18对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9%。但他们都存在诊断和资料来源不一致问题,难以确定为孤独症病因。
现代科学已进入分子遗传学时代,多数学者研究后认为孤独症不是单基因遗传,而易感基因为隐性多基因遗传。
总之,孤独症的病因至今仍是一个迷,现世界上很多国家将此作为热门课题在进行研究相信这个迷在不久的将来将被揭开。
六、孤独症的早期发现
⑴照料困难 这类婴儿中一部分睡眠少,好尖叫,只有在童车里推着走、抛着玩、听音乐或其他节奏感强的声音才使他们安静下来,他们倔强,妈妈抱着时不与她身体贴近;他们在洗澡和穿衣时挣扎和反抗。另一部分却特别安静,整天躺着不声不响,不注意灯光和
周围的动静,甚至对父母来去也无所谓,即使饿了或不舒服也无表示。他们常在童车里摇晃或撞头,并对发光的东西和童车的轮子有浓厚的兴趣,而对一般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却无动于衷。在7—8个月时尚分不清亲人和陌生人,什么人抱他们都一样。他们常回避眼对视,忽视周围人包括父母的存在。他们不需要父母的亲爱,与人感情疏远。他们不愿意与小朋友在一起,宁可独自一个反而自得其乐。
⑵发育进度和次序异常 如到某一年龄阶段,正常儿童达到的而未达到,或者相反,过早出现一些与正常儿童迥异的情况,例如,孤独症儿童出生4个月时已能集中注意看大幅画,7个月时能看到父母叫“爸,妈”2岁半上幼儿园,对认字特别感兴趣,很快就认得一千多字。但另一方面,他们站立和走路不稳定,发育也较一般儿童延迟。这种发育进度和次序紊乱对早期识别孤独症也是重要指标。
孤独症早期发现研究的最新发展,是Cohe等(1996)在英国由公共卫生护士和家庭保健医生应用l至2.5岁孤独症检测表(简称CHAT)对16000名婴儿作筛查,发现意向性手指东西、眼与眼对视和玩装扮游戏这3项具有关键性意义。但CHAT只是筛查工具,仍需将可疑送至儿童精神科或儿科医师,结合病史和多方面检查结果作最后诊断
七、早期干预
孤独症并非精神病,而是广泛性发育障碍,其病因与环境因素无关,属于神经生物学问题。应[NextPage]用系统的、持续的以及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并以家庭和社区为基础,则收效较大,只有部分患儿需要药物治疗,以改善症状。
(1)父母克服悔恨、内疚和失望情绪,积极参加治疗给父母讲述孤独症的本质,环境因素与病因无关,帮助他们克服种种不健康情绪,制定有效的处理方案和处理实际困难的手段,成为早期干预的核心问题。
(2)为父母提供儿童发育的知识,这可让父母放心,有效地减少焦虑和更有效地去实现干预目标。
(3)培养孤独症儿童的独立性 父母根据孩子的发育水平,尽量培养他们的独立性,避免穿脱衣服、吃食物和外面的一切压力全靠父母解决。在父母的监护下,让孩子到户外玩、带领他们去乘公共汽车,教他们主动买票或去商店购物。
(4)处理好与兄弟姐妹的关系,大家都来关心和照料孤独症同胞,使他们也来参加治疗。
(5)适应孤独症儿童的特殊需要 他们常有一些特殊需要,如不给予满足,就出现焦虑、恐惧和发脾气,甚至自伤和伤人等。为此,要求生活环境和例行习惯不变,或事先向他们说明。此外,家人如要他们做什么,需要先讲清楚,让他们有所准备,不致惊慌失措。
(6)“防患于未然”是家庭管教的最好方法。当孩子表现好时,父母要进行奖励。如他们未执行父母的吩咐,或有不当行为也同样用简单的词语进行批评教育,或取消去买玩具、去公园等承诺。
(7)建立感情依恋关系 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舒适和安全的环境,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顺利地与父母亲(或替代者)建立感情依恋关系是促进婴幼儿正常发育的基本条件之一。
(8)促进言语发育 母亲要利用一切机会以能使婴儿听懂的“儿语”与他们交往。唱儿歌、讲简单有趣故事,同时轻声地笑,扭动他的身子逗着玩,均有助于起到上述效果。父母和教师要用直接教育法,应用言语交往中常用的方式进行示范,便于孩子模仿。只要孩子发出一点语音,就应奖励和强化。
以上是早期干预,待孩子到进幼儿园时期,应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行为矫治和特殊教育。
八、孤独症能恢复到什么程度?
恢复什么程度在医学上称预后。孤独症的预后,决定于以下因素。
(一)起病于何时,二三年后才起病的比出生就起病的预后好。
(二)智力发育水平:如智力发育在智商(IQ)70以上,比智商70以下的要好,智商50—70为轻度,35—50为中度,20—35为重度和0—20为极重度,智商越低则预后越差。
(三)保持较简单的认知和语言交流功能。认知(对事物认识和理解的心理历程,举凡知觉、想象、辨认、推理、判断等复杂的心理活动)则预后极好,如言语未发育,或只发个别单音则预后差,语言发育不同程度的预后可有差别。
(四)与亲人或周围人能保持一定情感联系则预后好,如保持隔层,与周围人建立不起情感联系则预后差。
(五)孤独症儿童约有25%伴有癫痈发作,这部分儿童的预后较差。若有脑器质性病征也预后较差。
现在将孤独症从总体上分高功能和低功能两大类:凡智能发育在正常范围(智商90—l10)、保持一定的认知和言语交流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定感情联系,且不伴有癫痫病发作或脑器质性损害者称为高功能。反之,则为低功能。而智能发育智商在70以下,而智力
缺陷(弱智)的等级轻度比中度,重度和极重度为好,以此类推。因此,高功能和低功能又分不同程度。总之,判断预后,要综合各方面因素作总体评定,若只凭个别因素作估计会出现偏差,且常需作长期追综观察。
这类儿童开始二三年发育正常,以后逐渐出现不与小伙伴合群,好一人单玩,与父母疏远,言语减少,自理生活能力减低等。以后,出现行为的改变,其特征与起病于出生后的相似。
孤独症儿童之间有明显的个别差异,各个儿童表现大体一个样,但各有差异。
四、孤独症的诊断标准:不论国际,美国和我国的诊断标准,大同小异,基本一致,大体为:(一)与人建立不起感情联系,人际交往存在质的损害;(二)言语交流,主要言语运用存在质的损害;(三)兴趣狭窄和活动刻板,重复,坚持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变;和(四)通常起步于3岁以内。
广泛性发育障碍中孤独症最为常见。此外,尚有阿期普格(AS—Perges)综合征,雷脱(Rett)综合征,瓦解性障碍和不典型孤独症,各有其行为特征和沟通标准,不在此详述。
五、孤独症是怎样发生的
过去认为“冰箱样的母亲”、早期家庭环境不良,教养不当,或胎儿期,围生期的新生儿期各种损伤和疾病等,现在已经否定。也有学者发现小脑蚓部发育不良,或血中含有异常蛋白,S经色胺、内脏肤等过多有关等,以及在免疫功能等方面存在缺陷,但至今尚无肯定意见。在遗传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如发现孤独症患儿的同胞中患孤独症的占2%一3%,高于一般人群50—100倍,有学者对21对单卵双生子进行研究,发现同病宰为34%,15对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零。也有的报告对22对单卵双生子研究发现同病率为100%,18对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9%。但他们都存在诊断和资料来源不一致问题,难以确定为孤独症病因。
现代科学已进入分子遗传学时代,多数学者研究后认为孤独症不是单基因遗传,而易感基因为隐性多基因遗传。
总之,孤独症的病因至今仍是一个迷,现世界上很多国家将此作为热门课题在进行研究相信这个迷在不久的将来将被揭开。
六、孤独症的早期发现
⑴照料困难 这类婴儿中一部分睡眠少,好尖叫,只有在童车里推着走、抛着玩、听音乐或其他节奏感强的声音才使他们安静下来,他们倔强,妈妈抱着时不与她身体贴近;他们在洗澡和穿衣时挣扎和反抗。另一部分却特别安静,整天躺着不声不响,不注意灯光和
周围的动静,甚至对父母来去也无所谓,即使饿了或不舒服也无表示。他们常在童车里摇晃或撞头,并对发光的东西和童车的轮子有浓厚的兴趣,而对一般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却无动于衷。在7—8个月时尚分不清亲人和陌生人,什么人抱他们都一样。他们常回避眼对视,忽视周围人包括父母的存在。他们不需要父母的亲爱,与人感情疏远。他们不愿意与小朋友在一起,宁可独自一个反而自得其乐。
⑵发育进度和次序异常 如到某一年龄阶段,正常儿童达到的而未达到,或者相反,过早出现一些与正常儿童迥异的情况,例如,孤独症儿童出生4个月时已能集中注意看大幅画,7个月时能看到父母叫“爸,妈”2岁半上幼儿园,对认字特别感兴趣,很快就认得一千多字。但另一方面,他们站立和走路不稳定,发育也较一般儿童延迟。这种发育进度和次序紊乱对早期识别孤独症也是重要指标。
孤独症早期发现研究的最新发展,是Cohe等(1996)在英国由公共卫生护士和家庭保健医生应用l至2.5岁孤独症检测表(简称CHAT)对16000名婴儿作筛查,发现意向性手指东西、眼与眼对视和玩装扮游戏这3项具有关键性意义。但CHAT只是筛查工具,仍需将可疑送至儿童精神科或儿科医师,结合病史和多方面检查结果作最后诊断
七、早期干预
孤独症并非精神病,而是广泛性发育障碍,其病因与环境因素无关,属于神经生物学问题。应[NextPage]用系统的、持续的以及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并以家庭和社区为基础,则收效较大,只有部分患儿需要药物治疗,以改善症状。
(1)父母克服悔恨、内疚和失望情绪,积极参加治疗给父母讲述孤独症的本质,环境因素与病因无关,帮助他们克服种种不健康情绪,制定有效的处理方案和处理实际困难的手段,成为早期干预的核心问题。
(2)为父母提供儿童发育的知识,这可让父母放心,有效地减少焦虑和更有效地去实现干预目标。
(3)培养孤独症儿童的独立性 父母根据孩子的发育水平,尽量培养他们的独立性,避免穿脱衣服、吃食物和外面的一切压力全靠父母解决。在父母的监护下,让孩子到户外玩、带领他们去乘公共汽车,教他们主动买票或去商店购物。
(4)处理好与兄弟姐妹的关系,大家都来关心和照料孤独症同胞,使他们也来参加治疗。
(5)适应孤独症儿童的特殊需要 他们常有一些特殊需要,如不给予满足,就出现焦虑、恐惧和发脾气,甚至自伤和伤人等。为此,要求生活环境和例行习惯不变,或事先向他们说明。此外,家人如要他们做什么,需要先讲清楚,让他们有所准备,不致惊慌失措。
(6)“防患于未然”是家庭管教的最好方法。当孩子表现好时,父母要进行奖励。如他们未执行父母的吩咐,或有不当行为也同样用简单的词语进行批评教育,或取消去买玩具、去公园等承诺。
(7)建立感情依恋关系 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舒适和安全的环境,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顺利地与父母亲(或替代者)建立感情依恋关系是促进婴幼儿正常发育的基本条件之一。
(8)促进言语发育 母亲要利用一切机会以能使婴儿听懂的“儿语”与他们交往。唱儿歌、讲简单有趣故事,同时轻声地笑,扭动他的身子逗着玩,均有助于起到上述效果。父母和教师要用直接教育法,应用言语交往中常用的方式进行示范,便于孩子模仿。只要孩子发出一点语音,就应奖励和强化。
以上是早期干预,待孩子到进幼儿园时期,应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行为矫治和特殊教育。
八、孤独症能恢复到什么程度?
恢复什么程度在医学上称预后。孤独症的预后,决定于以下因素。
(一)起病于何时,二三年后才起病的比出生就起病的预后好。
(二)智力发育水平:如智力发育在智商(IQ)70以上,比智商70以下的要好,智商50—70为轻度,35—50为中度,20—35为重度和0—20为极重度,智商越低则预后越差。
(三)保持较简单的认知和语言交流功能。认知(对事物认识和理解的心理历程,举凡知觉、想象、辨认、推理、判断等复杂的心理活动)则预后极好,如言语未发育,或只发个别单音则预后差,语言发育不同程度的预后可有差别。
(四)与亲人或周围人能保持一定情感联系则预后好,如保持隔层,与周围人建立不起情感联系则预后差。
(五)孤独症儿童约有25%伴有癫痈发作,这部分儿童的预后较差。若有脑器质性病征也预后较差。
现在将孤独症从总体上分高功能和低功能两大类:凡智能发育在正常范围(智商90—l10)、保持一定的认知和言语交流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定感情联系,且不伴有癫痫病发作或脑器质性损害者称为高功能。反之,则为低功能。而智能发育智商在70以下,而智力
缺陷(弱智)的等级轻度比中度,重度和极重度为好,以此类推。因此,高功能和低功能又分不同程度。总之,判断预后,要综合各方面因素作总体评定,若只凭个别因素作估计会出现偏差,且常需作长期追综观察。
免责声明:1.凡本站注明“来源:长沙开音”所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本中心所有,请务随意转载,; 2.凡本站转载内容如有涉及侵权,请与站内联系方式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相关文档
上一篇:孤独症研究的进展和展望一
下一篇:孤独症研究的进展和展望三
0 条评论